1月10日,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组织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企业对接交流会,拉开了2025年对外经贸往来的序幕。交流会上,来自中国、蒙古国的70多位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通过面对面交流,以国际化视角共同探讨中蒙发展空间以及精准合作领域。各参会企业代表详细介绍了企业基本情况和合作需求,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重点围绕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现代物流、进出口商品加工贸易、贵金属精炼加工等领域展开全方位推介,全面推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多个重点经济合作项目。
时间回转到2024年。
2024年1月27日,一列满载家居用品、陶瓷厨具、汽车配件等跨境电商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呼和浩特沙良物流园发车。这列总货值约638万美元的货物班列,经二连浩特口岸出境,跨越7960公里,抵达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市。这是呼和浩特市“中欧班列+跨境电商”模式的首次成功探索,进一步拓展了首府跨境电商国际物流新通道。
10月17日下午,一列由内蒙古国贸集团组织开行满载汽车配件的中欧班列从呼和浩特沙良物流园区驶出,经满洲里口岸出境,驶往俄罗斯莫斯科吉洪诺沃港,标志着2024年度呼和浩特中欧班列开行量到发量突破100列,发运量突破10000箱,创下历史新高。
11月中旬,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的2024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上,呼和浩特市荣获“国际友好城市杰出贡献奖”,该奖项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设立的国际友城工作最高奖项,全国共有10个城市获奖。
……
来回穿梭的中欧(亚)班列、更加密切的贸易交流、愈加完善的通关服务、日益焕新的外贸业态都为呼和浩特面向俄蒙欧的“对外开放圈”注入了新动能。2024年,在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的版图上,面向俄蒙欧的进出口贸易画出了一条昂扬向上的增长曲线,成为首府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
越开放,越能形成发展的强磁场;越发展,越需要开放的加速度。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深化同蒙古国、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合作,2021年以来,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近760亿元,年均增速11.6%。
外贸规模和渠道加快拓展。培育对外贸易过亿美元企业6家,过千万美元企业45家。与全球160余个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建立贸易往来。2024年进出口额首次突破200亿元,预计达到222亿元。截至10月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118.6亿元,同比增长71%,占首府贸易总额的64.2%,是呼和浩特市第一大贸易市场。对蒙古国出口额为18.44亿元,占出口总额18.7%,进口额为1.5亿元,占比1.8%。对俄罗斯出口额为12.2亿元,占出口总额12.3%,进口额3.6亿元,占比4.2%。
对外吸引力持续增强。近三年,呼和浩特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73家,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5.3亿美元,获评全国第二批“投资热点城市”;三年新增对外投资企业28家,实际外汇投资额16.1亿美元,占自治区比重为56%。
平台搭建不断完善。打造呼和浩特国际陆港,建成沙良、铁通两个铁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公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航空口岸进境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投用,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加快建设,形成“口岸+平台+功能区域”的口岸发展格局。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提档升级,累计注册跨境电商企业200余家,贸易额突破20亿元,总量居自治区首位,全国综试区考核评估结果晋升为第二档。跨境物流通道加快建设。中欧班列累计开通发运线路12条,累计发运班列176列,2024年同比增长151%,班列始发数量提升至内蒙古自治区首位。全面加强与二连浩特、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口岸合作,成功开行全国首列经阿拉山口出境JSQ班列。打通TIR国际道路运输线路,开通呼和浩特——乌兰巴托——伊斯坦布尔、呼和浩特——莫斯科全货运包机航线,首次实现国际货运航线常态化运行。开通“天津港——呼和浩特”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落地内蒙古自治区首单“区港联动”保税加工业务。
合作交往更加密切。与蒙古国乌兰巴托、俄罗斯乌兰乌德、美国兰辛、白俄罗斯戈梅利等8个城市缔结友好城市,与20多个外国城市建立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互派青少年友好交流访问团组近百批、千余人次。
今年,呼和浩特市聚焦建设区域开放型城市、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枢纽节点,将进一步推动布局优化、加快平台扩展、发展新型业态、深化人文交流,争取在2025年实现外贸进出口额突破245亿元,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累计注册企业超240家。继续全力推动面向俄蒙欧“对外开放圈”,以开放破发展之题、汇合作之力、聚创新之势,为首府开放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