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标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内蒙古自治区智慧口岸建设指导意见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 发布日期:2024-02-16 15:30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和《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及自治区《关于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关于智慧口岸建设要求,结合我区口岸发展需要,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口岸设施设备智能化、信息系统集约化、运行管理数字化、综合服务便利化、跨境合作常态化为主要特征,以“一张网、一平台、一站式服务”为目的,打造功能布局科学合理、设施设备更加先进、运行管理安全高效、服务保障优质便利、口岸经济协调发展,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智慧口岸,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通关效率,助力国家双循环发展格局,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智慧口岸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形成口岸各主体间智慧互联、协同联动、高效运作的良好生态。综合枢纽口岸基本建成智慧口岸,在全国起示范引领作用,重点专业口岸设施设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运行管理数字化、综合服务便利化取得积极成效,普通口岸补齐设施设备智能化、信息系统集约化短板,有效提升口岸通行能力。

到2035年,智慧口岸成为数字内蒙古(中国)建设的典范案例,全面建成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服务高质量发展、支撑高水平开放、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智慧口岸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类施策。根据口岸功能定位、任务特点和发展需要,加强智慧口岸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重点解决“各自为战、重复建设、信息孤岛、智能化水平偏低”等问题短板。在国家和自治区“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总体框架下,围绕智慧口岸建设重点任务制定《内蒙古自治区智慧口岸建设方案》,各口岸结合实际制定“一口岸一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集约高效、优质便捷。应用先进设备和信息技术,打造数据融合、智能预警、联合调度通关体系,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建共享智能业务发展形态,实现工作流程数据化、单证票据电子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监督管理可视化、指挥调度扁平化,加快推动口岸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三)整合资源、开放共享。创新管理理念、制度和手段,优流程、减环节,全面整合各主体信息资源,联通设施设备,实现系统集约、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整体联动,推动口岸数字化转型,促进协同共生和相互赋能智慧的口岸信息化格局。

(四)安全为先、强化监管。依托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优先采用安全可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按照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相关法规和《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设计技术要求》标准,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体系,保障信息数据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严格落实国家信息安全有关法律和相关部门安全管理规定,强化安全技术防护,守住数据安全底线。

三、建设内容

针对不同口岸类型和功能特点,结合发展需要,以改造口岸相关基础设施设备、升级先进智能查验设施设备、推进口岸相关部门系统升级和信息共享、建设口岸区域信息化系统和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推进口岸数据资源综合利用、持续提升口岸智能化管控水平、持续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持续推进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建设、加快跨境贸易服务生态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信息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双多边国际合作等工作为重点,分类施策,解决“痛点”“堵点”“难点”,实现减环节、优流程、提效率、降成本目的。

(一)加快推进设施设备智能化

1.优化口岸区域功能布局。合理规划设置口岸查验通道功能区划分,按标准配齐执勤业务用房。按需建设口岸限定区域进出卡口安全检查设施,推进口岸旅检通道全面实施安检前置措施,推动具备条件的货检通道实现安检前置。根据需要铁路口岸合理优化口岸前置拦截、登临检疫、核生化处置、限期作业、人工检查、检疫处理、暂存等各作业区(库)功能布局,共用共享查验设施设备和数据资源。集中整合公路口岸入境司乘人员卫生检疫、车辆消毒、核生化检测等作业区和数据信息,实现同一区域同步完成。

2.配置升级智能旅检设施设备。以公路、铁路、航空口岸旅客通关峰值流量为基准,配置健康申报核验一体机、智能测温旅检通道、人工验核工作站等智能化设备,升级改造现有卫生检疫通道,优化卫生检疫作业流程,压缩旅客通关时间。公路口岸出入境货运司乘人员卫生检疫通道配备卫生检疫一体机,持续改善货运司乘人员非接触式通关模式,提升通关时效。加强大中型文检仪、X光机、暴恐音视频查缉终端、多功能违禁物品探测仪、超痕量检测、多功能警务终端、AR警用眼镜等先进查缉装备配备应用,推进口岸出入境边防检查装备智慧化建设水平,为防范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提升口岸通关保障能力提供支撑。

3.提高货运通关智能化水平。加强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物联网、卫星导航等先进技术应用,建设具备内部透视、外部扫描、图像分析、智能报警等功能的大型集装箱透视检查、集成背散射检查、空箱背散射检查、爆炸物检测系统等车体检查设施设备,实行外部360度扫描查验、内部高清透视查验、图像智能分析查验、人机结合重点查验。推动口岸智能卡口建设,建设具备车牌自动识别、信息自动采集、智能核验通行功能的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卡口管理系统,自动记录通行车辆信息,作为口岸大数据参与综合研判。部署阻车杆、阻车钉、防冲闯拒马或阻车翻板、液压升降阻车柱等拦阻设施,设置监护管理用房或实体固定、结构稳固的执勤岗亭,配备通信设备、视频监控终端、联动报警终端,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和突发事件处置效能。

4.实施智能化口岸安全管控措施。按标准升级改造口岸周界基础网围栏,采取物理隔离、电子门禁、电子围栏等方式,对口岸限定区域实施全封闭隔离。在口岸现场建设前端感知、主动防御、声光报警和告警驱离系统,配套应用枪球联动、周界雷达、脉冲电网等周界智能化防控设施,在公路、铁路口岸设置大型观通设备、高空全景俯瞰、雷球枪球周界联动报警、监控探头设施设备,探索应用“钢铁战士”“电子哨兵”等先进装备,对重点管段、卡口和区域外沿拓展实时视频监管,及时处理各类预警事件,确保对口岸限定区域及外围实时动态掌握。加强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及其载运货物、旅客行李物品安全检查。以CT智能审图系统为核心,运用智能审图、箱体识别、海关行李监管锁自动施封、行李跟踪定位、智能通道等最新技术,配套应用风险防控、先期机检系统。配备智能闸机、音视频采集、X光机、CT机、防爆、毒品检测、辐射探测、查验工具箱等设施设备,提升现场查验及处置效能。广泛应用机器人巡逻和人工智能算法,采取无人机+地面巡逻机器人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全天候、全时段、全区域不间断巡逻,通过视觉分析、机器学习,实现巡逻区域内识别报警,最大限度提升管控智能化水平。

5.提升实验室智能化检测监测能力。实验室配备先进检测设备,对进出口化矿类、食品、粮食、肉类等农畜产品法定检验全覆盖,做到安全高效。配齐先进医疗设备,为实验室检测和人员健康监测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健康体检、紧急医疗、可疑性标本传染病检测和临床检验能力。口岸快检实验室配置相应设配和快检试剂,提高快速筛查和公共卫生风险识别及防控水平。

6.升级全天候视频监控系统。健全完善口岸边境视频监控、智能报警等技防设施,合理规划口岸视频监控终端设备布设点位,结合口岸地理环境、联检大厅结构和管控部位需求合理选择视频监控设备类型,升级具备人脸识别追踪、图像智能分析、自动感应报警等功能的口岸监控系统。按需增设照明设施,升级低照度夜间可视的雷球联动视频监控设备,布设音频采集设备,达到口岸限定区域、联检大厅、口岸两翼100米范围全天候24小时无死角可视化管理,满足联检大厅全局监控和特定目标面相特征、活动行为的近景监控,联检大厅内不同区域音频信息采集清晰。支持在重点口岸建立高分卫星、无人机、近中远程高清摄像头相结合的全天候口岸监测体系。

7.提高非出入境人员智能管理水平。建设集口岸限定区域备案通行、车辆人员信息预报于一体的非出入境人员备案管理系统,在工作人员通道的入、出卡口设置能够核验身份的电子门禁或闸门,推荐使用人脸、指纹、虹膜、声纹等精准生物识别方式核验身份。

(二)加快推动信息系统集约化

8.建设统一高效支撑平台。搭建口岸数据技术和设施设备共享支平台,全面全量接入通用基础查验管控设施设备,高度集成各类信息数据,实现共享共用。按照查验部门及政府电子政务安全传输标准,建设网络边界安全接入平台,实现专用网、政府电子政务网、互联网对接,实现不同网络环境数据安全交换、平稳交互,为企业服务、部门调用、政府调度提供平台支撑。

9.强化智慧旅检数据共享。强化智慧旅检数字化建设,联检单位、口岸主管部门共同制定满足智能化、联动式查验管理要求的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和数据共享联通标准,签署安全协议,细化交通运输工具信息、机检信息、监管信息、企业信息等数据采集标准和共享范围,落实安全责任,安全使用相关信息数据。对接海关总署新旅通、卫生处置模块等系统,实现口岸旅检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整合联检联运单位信息采集环节和数据共享,强化政府部门、联检单位、企业平台、国际警务和应急处置联动。强化口岸旅检运行管理服务、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督考核、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综合评价功能。上线运行智慧旅检“电子关员”应用,实现进出境卫生检疫业务全流程覆盖,释放口岸验核岗位人力资源。优化旅客入境卫生检疫工作流程,整合健康申报核验环境,提升现场通关效率。

10.提升集约化管理能力。完善监管设施设备管理应用平台,打通设备间数据连接通道,优化监管设备作业流程,提升作业实效。建设口岸监管部门辅助系统,构建集约、高效、智能的监管设备使用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监管水平,实现对各监管要素的严密监管和高效管理。完善与进出境卡口系统联动的货运、客运通道核辐射探测系统,与智能闸机联动的人员通道核辐射探测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监管设备联网动态管理和集中监控,将各类口岸监管设施设备的运维、绩效评估等纳入监管设施设备管理应用平台进行集约化管理。实时接收、汇总、整合物联网监管设备数据、音视频、图像信息,对设备运行使用数据、视频和逻辑异常发布预警,监督警示关键、敏感业务节点风险发布。

(三)加快实现运行管理数字化

11.加强口岸数据资源共享。搭建一体化、智慧化口岸数据分析研判平台,全量接入口岸通关、查验管控等信息数据,深度应用AR实景、三维地图、人员定位、周界管控、联动报警、轨迹回溯、应急处置、卡口管理、面相比对、数据融合等功能技术,对接智能卡口、舱单管理、运输工具管理、可视化监管、物流底账等系统,有效整合物流、人流、单证流、视频流、工作流数据,建立业务运行监控大数据池。推动进出境人员、交通运输工具、货物及对外贸易、国际物流、货代公司等主体和边境管控等关键数据归集、治理和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手段,构建以口岸业务、宏观经济、边境管控等数据为重点的数字化边境全景展示平台。强化数据分析赋能,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提升数据资源共享效能。

12.建设多维度管控体系。推动各部门协同建立融基础数据、风险特征、知识图谱、算法模型、情报信息于一体的风险预警中心,提高口岸安全防控智能化应急处置能力。根据不同监管对象和监管方式,设立作业场区分类菜单,对运输工具、货物、行李物品、人员监管,卫生、动植物检疫,食品安全监管、商品检验等全维度分析,形成分析、预警、处置、监督和考核一体化功能的业务运行展示平台,实现一屏多图,监管作业全流程监控。设置电子区位,升级设施设备,配备先进设备,开展集约化查验、检疫等作业,实现从“人找货”到“人等货”转变。

13.完善扁平化指挥体系。完善横向协作、纵向联动、共治共管、运行高效的智慧监管指挥体系。实现口岸限定区域、海关监管场所、区域视频监控、通信网络全覆盖、无死角,实现安全管理、分析预警、应急处置等各环节可视化调度、扁平化指挥。建设业务协同平台,以设定阈值、AI建模、加载风险参数等方式,实现对进出境运输工具、人员、货物、物品全链条智能化实时监控。加快推进各层级视频指挥中心升级改造,强化视频指挥机制运行,形成视频监控、移动终端、单兵作战设备等多手段联动、多种设备集成的指挥调度平台,提升指挥调度和快速处置能力。

(四)加快提升综合服务便利化

14.构建跨境贸易生态体系。推动建设智慧口岸辅助管理系统、智慧场站管理系统等通关辅助系统,高效衔接口岸监管和各类物流作业,推动口岸运营单位、外贸、物流、仓储、代理、场站等各参与主体信息互联互通和协同作业。联网对接查验部门与企业设施设备和卡口系统,打通公、铁、空等口岸物流领域信息孤岛,实现国际物流信息互联互通,为跨境贸易提供信息化、智能化、便利化通关服务。整合铁路口岸舱单、运输工具、报关单、查验结果等数据资源,实现符合条件自行放行,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进一步完善“舱单和运输工具管理系统铁路子系统”,在仓单数据唯一性关键字段增加“货物入境时间”字段,解决运单号、车号与原始数据重复等问题。海关和铁路换轨顺势作业,推广铁路智能装箱、补箱,实现货物当天到发。复制推广公路口岸“跨境一锁”快速通关模式,探索推进“一次录入、多单关联、两地申报”,支持毗邻国家、第三方平台标准对接、互联互认。推动航空物流全链条信息互联互通,实现机场安检、运单、提货单等单证无纸化,提供运单申报、运输鉴定报告、货物跟踪、航线网络可视化等“一站式”服务。

15.提升口岸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能力建设。优化检验检疫流程,在线办理检疫处理等业务,危险品信息在线查询、录入、公示、预警和咨询,实现关企信息互通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加强进出境人员健康监测,提升海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检测能力,重点加强出入境旅客的健康体检、急救医疗、可疑性标本的传染病检测和临床检验业务,提供优质国际旅行健康服务,为口岸公共卫生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16.提升生物安全检测预警能力。提升海关技术中心的煤炭、铜精矿、铁矿等主要进口矿产类检测能力。补齐实验室检测能力短板,实现进口化矿类商品法定检验全覆盖。提升矿产类固体废物属性鉴别和涉税商品归类属性鉴别能力,为执法业务技术支撑。升级改造口岸一线进出口食品、农畜产品实验室,提升农药兽药残留、农产品重金属、食品添加剂、食品品质、微生物种子、肥料、饲料、土壤、水质等农畜产品检测能力,支持打造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17.加快推动口岸智慧园区建设。在海关监管场所、口岸限定区域等场所推广应用集口岸场站“进、出、转、存”管理、卡口自动识别、物流全程可视化、海关智慧监管、货主云上一站式服务、数据统计分析、决策辅助功能的一体化智能系统,依托“单一窗口”平台对接,全区口岸各场站、园区数据共享联动,实现跨境业务全方位监管和一体化服务。

(五)加快形成跨境合作常态化

18.加强智慧物流国际合作。推广跨境智能化作业模式,在公路口岸鼓励使用新的货运设备和技术,推广智能、安全、绿色的无人驾驶智慧跨境通关模式。加快AGV等跨境运输项目建设,探索建设使用跨境空轨等新的货运设备。建设列车多面视频辅助查验系统、列车通关预报系统,实现列车信息、载运货物信息、车体检查信息实时共享。构建集海关、边检、铁路等联检联运单位业务流程于一体的铁路列车通关数据共享模式,降低通关各环节用时,压缩通关时间,提升通关效率。支持企业开展跨境电商+TIR卡班运输,探索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机电工程设备、蔬菜水果去程线路和进口食品等回程线路。依托北斗定位系统,跟踪定位交通运输工具,为前置报关、报检、查验和跟踪货物流向等提供支持。拓展载货清单电子传输、舱单信息电子传输等业务国际合作范围。鼓励探索创新国际合作新领域,推广新模式,应用新技术。

19.强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主动参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际合作。深挖特色服务需求,拓展服务事项,持续优化国际贸易(内蒙古)“单一窗口”功能,逐步成为企业对接口岸管理相关部门的主要接入服务平台。推动新的跨境货运设备和技术应用与“单一窗口”功能对接,鼓励企业参与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强化国际贸易供应链、服务链合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

四、强化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智慧口岸“一张网、一平台、一站式服务”建设目的要求,自治区口岸办要统筹协调、指导推进全区智慧口岸建设工作,规范标准要求;海关、边检、大数据、交通运输、铁路、民航、广电等部门和企业要积极参与,各负其责,组织实施本部门、本行业智慧口岸建设项目,落实落细各项举措要求;各口岸要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参与的智慧口岸建设协调机制,相互对接衔接智慧口岸建设标准、要求,整合资源,规范标准、协同推进,避免“各自为战”。

(二)加大支持力度。自治区政府加大智慧口岸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在立项、审批、征地、建设、融资等环节予以支持。各级政府在口岸建设总体框架下,在项目立项、课题研究、设施设备、推广应用、资金支持、人才激励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励企业为智慧口岸建设提供技术、人才资源和参与融资。

(三)做好效益评估。各地要对智慧口岸建设投入产出等预期效益情况科学评估,梳理分析问题短板和堵点难点,评估减环节、优流程、提效率、降成本目标、指标,确保资金效益。